行政诉讼如何举证 解读行政诉讼证据规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行政诉讼如何举证 解读行政诉讼证据规定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28

 
132645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质证规则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和法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因异议而引发的诉讼。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如何举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申请法院帮助收集证据?哪些证据是不能采纳的非法证据?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此作出了具体的司法解释。

规定内容

该规定共有80条,分为举证责任分配和举证期限、提供证据的要求、调取和保全证据、证据的对质辨认和核实、证据的审核认定、附则等六部分,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针对行政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继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之后的第二部关于诉讼证据问题的重要司法解释。

背景和意义

据介绍,现行行政诉讼法有关证据的规定比较原则,难以解决实践中复杂的证据问题;行政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在许多方面不能适用民事和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广泛听取和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制定了这一专门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指出,在行政诉讼中,原告与被告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新规定从举证、调取证据、质证和认证等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对原告的保护力度,使原告在诉讼中可以与被告处于实质上的平等地位。这对保护当事人特别是原告的权利,排除非法干扰,实现行政审判的公正与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国光同时表示,新规定的实施还将有利于我国的行政审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支持和保障依法行政,有利于人民法院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司法审查的职责,对我国行政审判工作的发展和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证据质证规则

在行政诉讼中,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质证是审查判断证据能力和证明效力的重要环节。现行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对这一问题只提出了原则要求,未直接作出具体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行政诉讼质证规则作出了详细规定。根据该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经合法传唤,因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除外。

延伸阅读
  1. 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具体内容
  2. 行政诉讼证据审查有什么规则
  3. 刑事诉讼举证通知书格式怎么写
  4.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5. 行政诉讼多长时间做出判决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公安机关不作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拓展行政诉讼法律适用
  3. 行政处罚适用的对象是谁?
  4.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
  5. 法律咨询:《行政诉讼法》规定可以起诉的行政强制措施有哪两类
  6. 行政诉讼管辖的法律特征
  7. 行政诉讼改革:异被告地管辖的必要性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