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1-04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对证据进行审查。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原则,《若干解释》第31条第1款规定了“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这意味着,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必须基于质证的基础。
质证是指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对法庭出示的证据进行对质和核实的活动。质证不仅是保护诉讼主体的权利,也是诉讼正当程序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当事人双方对证据的相互质疑,可以进行证据的筛选,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此外,质证还客观上防止了法官在证据取舍方面的主观偏见。
因此,当事人双方的质证是法院进行证据审查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确认证据效力的必要前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行政诉讼。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将当事人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纳入审查范围,不因证据的种类和来源而偏袒一方。
其次,人民法院在审查证据时应当站在完全客观的立场上,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这意味着法院不应受到个人观点或偏见的影响,而应根据证据本身的客观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