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2-05

 
132650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规定与解释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进行了开创性的规定。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解释了证据问题。然而,这两个文件的证据规定过于简单,不易操作,难以解决实践中复杂的证据问题。为了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对于改善我国的行政审判环境,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履行我国加入WTO后的司法审查职能,实现行政审判的公正与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被告的举证责任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规定》再次强调了举证不能的后果,即被告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将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证据。值得注意的是,《规定》取消了对原告的举证责任的强调,而仅规定了原告提供证据的责任。原告提供证据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被视为举证权利。特别是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当行政机关否认受理过申请时,对原告提供证据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充分保护了原告的诉权,具有重大意义。

举证时限的规定

根据《规定》,原告或第三人应在开庭审理前或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而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举证时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行政审判的效率,避免无限期地等待证据提供;二是根据庭审制度改革的经验,对于某些案件,合议庭在开庭前要组织交换证据清单,如果行政机关迟迟不提交证据,将不利于当事人在诉讼中进行平等的攻击和防卫。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取证限制

根据《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这是因为根据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行政机关应当先取证,后裁决。在诉讼中,被告应当已经具备作出裁决的证据和依据,否则其在程序上已经违法。如果允许被告在诉讼中可以自由取证,则不利于督促行政机关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虽然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被告的诉讼代理人也不得自行向原告收集证据,但《规定》强调不得“自行”取证,主要是强调经法院准许。

延伸阅读
  1. 刑事诉讼举证通知书格式怎么写
  2. 域外证据与外文证据的区别是什么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4. 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的解析与适用
  5. 行政诉讼如何举证 解读行政诉讼证据规定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2. 行政合同中双方权利如何约定
  3.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有哪些
  4.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应怎样确定
  5. 行政诉讼指定管辖时间是什么时候
  6. 管辖权异议法院会去外地核实吗
  7. 管辖权异议能提延期申请吗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