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4-17
举证责任分配和举证期限
第一条 举证责任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如果被告没有提供证据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则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存在。如果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证据后,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的十日内提供证据。如果逾期提供证据,则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存在。
第二条 补充证据
原告或者第三人如果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
第三条 证据收集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四条 起诉证据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是,以下情形除外:(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如果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那么举证责任应由被告承担。
第五条 损害证据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了损害。
第六条 违法证据
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如果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则不免除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
第七条 举证期限
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如果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并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如果逾期提供证据,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证据,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第八条 举证通知
人民法院在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者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其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并告知因正当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证据时应当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