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1-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是无效的。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哪些证据属于无效证据,因此由审判的人民法院自行决定是否采纳。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当事人可以要求复议。
行政诉讼的证据可以来源于三个方面:被告举证、原告举证和人民法院依职权收集和保全证据。由于被告行政机关负担举证责任,因此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是行政诉讼证据的主要来源。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举证的内容包括:
被告行政机关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的十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和依据。如果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应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和依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3条的规定,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这意味着被告在诉讼过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的证据,以及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至原告起诉人民法院受理之前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的证据,无论该证据是否合法、客观,人民法院都不承认其证据效力。同时,这一规定也暗示着被告可以经法院准许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非实质性证据: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需要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包括:
在被告行政机关履行了法定的举证责任后,原告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对被告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因此在质证时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供反证。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人民法院有权要求补充证据。人民法院只在特殊情况下,依职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需要由人民法院收集和调查的证据主要有两类: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但没有收集证据的义务。
证据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诉讼行为,包括制作笔录、绘图、拍照、录音、录像、提取并保管有关证据等措施,以保留证据的价值。
以下两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对证据进行保全:
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或当事人申请对证据进行保全。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时,可以在起诉时或起诉后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决定。申请书中应写明证据的内容、申请保全的理由以及保全对象的证明作用和处所等。人民法院认为申请符合条件时,可以作出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裁定。裁定中应写明保全的证据、保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人民法院认为申请不符合条件,应作出不予保全的裁定,并在裁定中说明理由。另一方当事人对人民法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裁定不服,以及保全申请人不服人民法院不予保全的裁定,均可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