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9
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与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有所不同。在立法上,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需要考虑原告方便参与诉讼和法院调取证据的特殊性,尤其注重便民因素。
《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该条规定,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而不是被告所在地的法院。将一般地域管辖概括为“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是错误的。
对于《行政诉讼法》第17条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未经复议的案件;其次是经复议维持的案件。这两种情况只能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第三种情况是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此时,既可以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虽然法条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由最初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但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后面的“也可以”对应的是“可以”。
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与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有所不同。许多司法考试用书和行政法辅导教材中对此的表述是错误的。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可能经过行政复议,这就引入了“最初”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的概念。第一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下级机关被称为“最初”行政机关,它与第二次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复议决定的复议机关相对应。无论是未经复议还是经过复议,第一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因此,将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理解为“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是错误的。当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时,复议机关本身就是被告。如果按照“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原则,原告只能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起诉。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原告仍然可以向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起诉,因为该法院仍然具有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