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查行政诉讼证据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如何审查行政诉讼证据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5-02-07

 
132464

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在法院判案中,真实可靠的证据是裁决的基础。这部分证据被称为“可定案证据”,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三个方面的特征。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

由于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其证据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必须自始至终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2. 行政诉讼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律师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被告代理人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而且在诉讼过程中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3.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无收集证据的义务。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权力收集证据,但没有义务这样做。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和判断证据。

行政诉讼证据的法定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证据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1. 书证

即以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记载的内容表达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人的思维或行为的书面材料。如行政机关的文件、文书、函件、处理决定等。

2. 物证

即以物品、痕迹等客观物质实体的外形、性状、质地、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肇事交通工具、现场留下的物品和痕迹等。

3. 视听资料

即以录音、录像、扫描等技术手段,将声音、图像及数据等转化为各种记录载体上的物理信号,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音像磁带、计算机数据信息等。

4. 证人证言

即直接或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向法院作出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陈述。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出庭陈述证言,但如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5. 当事人陈述

即本案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

6. 鉴定结论

即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就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医学鉴定、文书鉴定、技术鉴定、会计鉴定、化学鉴定、物理鉴定等。

7. 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勘验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法院审判人员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或物品进行勘察、检验、测量、绘图、拍照等所作的记录。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情况及其处理所做的书面记录。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裁判行政案件时应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如何进行诉讼证据审查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庭在审查证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逐一审查和综合审查证据

法庭应对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和无需质证的证据进行逐一审查和综合审查,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地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2. 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法庭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包括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违法情形。

3. 审查证据的真实性

法庭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包括证据形成的原因、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提供证据的人或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以及其他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因素。

4. 排除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5. 不能以违法手段取得的证据

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6. 原告拒不提供证据

在行政程序中,被告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拒不提供并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一般不予采纳。

7. 被告自行收集的证据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或在诉讼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8. 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

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以及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提交给复议机关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9. 鉴定结论的认定

对于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采纳的鉴定结论,如果原告或第三人提出证据证明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错误、不明确或内容不完整的情形,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10. 证据的证明效力

证明同一事实的多个证据,其证明效力可以根据以下情形分别认定:

11. 电子数据的证明效力

以有形载体固定或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如果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证明,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

12. 当事人陈述的认可

在庭审中,一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认可的,可以认定该事实成立,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

13. 调解协议的认可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可,在其后的诉讼中不得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

14. 对方当事人的认可

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对方当事人明确表示认可的,可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如果对方当事人予以否认,但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进行反驳的,可以综合全案情况审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

15. 直接认定的事实

法庭可以直接认定以下事实:

但如果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除外。

16. 主张成立的推定

如果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而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的,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17. 裁判文书或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

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仲裁机构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如果发现裁判文书或裁决文书认定的事实有重大问题的,应当中止诉讼,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后恢复诉讼。

18.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

19. 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依据的证据

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20. 纠正证据错误

如果法庭发现当庭认定的证据有误,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纠正:

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判文书中阐明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

21. 不予采纳的证据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

22. 直接认定的事实

法庭可以直接认定以下事实:

但如果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除外。

23. 主张成立的推定

如果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而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的,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24. 裁判文书或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

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仲裁机构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如果发现裁判文书或裁决文书认定的事实有重大问题的,应当中止诉讼,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后恢复诉讼。

25.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

26. 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依据的证据

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27. 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

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以及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提交给复议机关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28. 鉴定结论的认定

对于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采纳的鉴定结论,如果原告或第三人提出证据证明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错误、不明确或内容不完整的情形,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29. 证据的证明效力

证明同一事实的多个证据,其证明效力可以根据以下情形分别认定:

30. 电子数据的证明效力

以有形载体固定或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如果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证明,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

31. 当事人陈述的认可

在庭审中,一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认可的,可以认定该事实成立,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

32. 调解协议的认可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可,在其后的诉讼中不得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

33. 对方当事人的认可

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对方当事人明确表示认可的,可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如果对方当事人予以否认,但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进行反驳的,可以综合全案情况审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

34. 直接认定的事实

法庭可以直接认定以下事实:

但如果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除外。

35. 主张成立的推定

如果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而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的,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36. 裁判文书或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

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仲裁机构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如果发现裁判文书或裁决文书认定的事实有重大问题的,应当中止诉讼,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后恢复诉讼。

37.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

38. 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依据的证据

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39. 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

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以及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提交给复议机关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40. 鉴定结论的认定

对于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采纳的鉴定结论,如果原告或第三人提出证据证明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错误、不明确或内容不完整的情形,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41. 证据的证明效力

证明同一事实的多个证据,其证明效力可以根据以下情形分别认定:

42. 电子数据的证明效力

以有形载体固定或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如果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证明,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

43. 当事人陈述的认可

在庭审中,一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认可的,可以认定该事实成立,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

44. 调解协议的认可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而对案件事实

证据的法定形式和取得要求

第一条 证据的法定形式

根据法律规定,证据应符合以下法定形式:

(一) 证据形成的原因;

(二) 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

(三) 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四) 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

(五) 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

第二条 证据的取得要求

根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证据的取得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 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

(二) 未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

(三) 未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四) 未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五) 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材料;

(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已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

(七) 提供的证据为原件、原物,或者提供的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相符;

(八) 证据材料未经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

(九) 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

证据的真实性审查

第三条 证据的真实性审查

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

(一) 证据形成的原因;

(二) 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

(三) 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四) 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

(五) 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

不得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第四条 不得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一)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

(二) 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三) 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四) 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

(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

(六)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七) 被当事人或者他人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

(八)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九) 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违法方法取得的证据无效

第五条 违法方法取得的证据无效

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原告拒不提供证据的后果

第六条 原告拒不提供证据的后果

在行政程序中,被告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

被告行政行为的证据限制

第七条 被告行政行为的证据限制

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一)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或者在诉讼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证据;

(二) 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非法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或者听证权利所采用的证据;

(三)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证据。

复议程序中的证据

第八条 复议程序中的证据

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或者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向复议机关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鉴定结论的认定

第九条 鉴定结论的认定

对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采纳的鉴定结论,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证据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一) 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

(二) 鉴定程序严重违法;

(三) 鉴定结论错误、不明确或者内容不完整。

不同证据的证明效力

第十条 不同证据的证明效力

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情形分别认定:

(一) 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二) 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 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四) 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五) 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

(六) 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七) 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八) 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九) 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电子数据的证明效力

第十一条 电子数据的证明效力

以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

当事人陈述的认可

第十二条 当事人陈述的认可

在庭审中,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认可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该事实予以认定。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调解协议的认可

第十三条 调解协议的认可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人民法院主持调解时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

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认定

第十四条 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认定

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对方当事人明确表示认可的,可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对方当事人予以否认,但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进行反驳的,可以综合全案情况审查认定该证据的证明效力。

事实的直接认定

第十五条 事实的直接认定

法庭可以直接认定以下事实:

(一) 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 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 按照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 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

(五)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被告拒不提供证据的推定

第十六条 被告拒不提供证据的推定

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的,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裁判文书或仲裁裁决的认定

第十七条 裁判文书或仲裁裁决的认定

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或仲裁机构裁决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是如果发现裁判文书或者裁决文书认定的事实有重大问题的,应当中止诉讼,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后恢复诉讼。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第十八条 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

(一) 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

(二) 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不利的证言;

(三) 应当出庭作证而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四) 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

(五) 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六) 经一方当事人或者他人改动,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材料;

(七) 其他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材料。

证据的认定和纠正

第十九条 证据的认定和纠正

庭审中经过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庭认定的,应当当庭认定;不能当庭认定的,应当在合议庭合议时认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判文书中阐明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

证据的纠正

第二十条 证据的纠正

法庭发现当庭认定的证据有误,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纠正:

(一) 庭审结束前发现错误的,应当重新进行认定;

(二) 庭审结束后宣判前发现错误的,在裁判文书中予以更正并说明理由,也可以再次开庭予以认定;

(三) 有新的证据材料可能推翻已认定的证据的,应当再次开庭予以认定。

延伸阅读
  1. 行政诉讼证据的效力判断原则
  2. 行政诉讼原告可以选择提交证据吗
  3. 提供行政诉讼证据的要求有哪些
  4. 行政诉讼证据的法定种类有哪些
  5.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是什么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
  2. 情报活动阶段:问题发现与目标确定
  3.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及方式
  4. 拒绝协助调取证据的行为是否违法
  5. 行政案件的分类
  6. 如何投诉警察暴力执法
  7.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未按规定编制审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