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2-11-04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职员离职后加班费的计算方式如下:
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工资:
(一)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二)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对于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
对于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劳动者,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照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
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适用上述规定。
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解决,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单位不愿支付,协商可能无法取得效果。
有权调解的部门包括单位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地域性调解组织。
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部门进行处理。劳动监察部门在调查有关事实的基础上,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部门查处案件的时限一般不超过60日,特殊情况可以延长30日。
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审理终结。对于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实行两审终审制。
只要职员参与了单位组织的加班活动,不论是否在参与活动之后离职,单位都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的规定,将劳动者应得的加班费以现金的形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