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0-02
举证责任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因未能或不力举证而承担的法律后果。举证责任制度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时代,最初是指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义务或负担。后来法国学者提出了客观举证责任的概念,即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在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法院又不能拒绝裁判的情况下,判决由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这就引发了举证责任如何配置的问题。理论上有法律要件分类说、权利限制扩张区别说等不同观点。
法律要件分类说是德国学者提出的一种观点,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均采用此说。该学说将民事法律规范分为权利产生规范、权利妨害规范、权利消灭规范和权利排除规范,前者为基础规范,后三者为对立规范。主张权利存在者应承担举证责任,即提供证据证明权利事实的存在;主张权利不存在者应承担举证责任,即提供证据证明权利消灭(如债务已清偿)、权利妨害(如没有或限制行为能力)或权利排除(如已超过时效)等情况。
权利限制、扩张区别说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限制国民权利、课处义务的行政处理诉讼,由行政机关就行为的适法性负举证责任;国民请求扩张权利或利益领域应就其请求权的基础事实负举证责任。
我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制定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并没有完全采用以上理论观点,而是规定行政机关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相对人申请授益时,应就其请求符合法定条件承担举证责任,并对原告没有适用举证责任的概念。具体而言,被告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情况下,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应提供三类证据材料:符合起诉条件的材料;证明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曾提出过申请的材料;赔偿诉讼中,证明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同时,规定了原告享有提供被告行为违法证据的权利。
举证失权是指无正当理由超出法定举证期限,即丧失举证权利的制度。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举证期限,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的原则,这增加了诉讼成本,降低了诉讼效率,也不利于公正价值的实现。最高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只是对被告举证期限作了原则规定,不够完整。此次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作了如下调整:
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全部证据和抉扬规范性文件,用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若因不可抗力或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无法按时提供证据,应在举证期限满前提出延期举证申请,法院准许后,应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证据;若逾期提供证据,则视为没有证据。
原告或第三人应在开庭审理前或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日提供证据,若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法院准许后,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证据;若逾期提供证据,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在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证据,而在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法院不予接受。
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若在举证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不预交鉴定费用或拒不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行政诉讼证据的管理一直缺乏具体规定,此次司法解释首次对证据管理作了规定:
法院在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应诉通知书时,应告知其举证范围、举证期限、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以及因正当事由不能按期举证时,应提出延期举证申请。
当事人对证据进行整理,将所提交的证据材料分类编号,并对证据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并盖章,注明提交日期。
法院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应出具收据,注明证据名称、种类、份数、页数、件数等信息以及收到时间,由经办人签名或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