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5
交换证据的时间确定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交换证据的时间应当确定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可以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来确定交换证据的时间,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如果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则交换证据截止之日即为举证期限届满。如果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并经人民法院准许,证据交换日期将相应顺延。在行政诉讼中,交换证据的方式没有采用当事人申请的方式,因此基本上排除了当事人协商认定交换证据时间的可能性。
证据交换制度的重要性
证据交换制度是举证时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证据交换的时间确定在庭审之前,符合举证时限的一般要求。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截止之日即为举证期限届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被告而言,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如果被告不提供证据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将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如果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事由无法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证据,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如果逾期提供,将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这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对于被告举证的特别规定。没有将原告与被告在举证时间上作同等的限制,实际上加大了被告的举证时间负担。
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
由于在举证时间与开庭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人民法院可以在此阶段选择交换证据的时间。然而,如果当事人因正当事由申请人民法院延期举证并且经人民法院准许,证据交换日期可以顺延。这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是相似的。如果在证据交换之日当事人仍然未能举证或者没有充分举证,应当承担逾期不能举证以及未充分举证的法律后果。
依据指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7月24日)第21条,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