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15
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在主体方面存在一些不同。首先,雇佣关系中的用工主体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而劳动关系中的用工主体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同时也包括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法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发生的劳动关系也按照劳动关系处理。因此,即使用工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没有办理获得合法主体资格的手续,但只要具备了其他形式要件,仍然可以被认定为劳动中的“用人单位”,只是该“用人单位”是非法的。
其次,主体地位方面也存在差异。在雇佣关系中,受雇人与雇佣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进行的是一种“劳务”与“报酬”的交换,受雇人可以不遵守雇佣方的内部规定,也不享受雇佣方的福利待遇,还可以同时选择给两家以上的雇佣方提供劳务。而在劳动关系中,主体双方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成员,应当遵守其内部的规章制度,服从单位的领导与安排,并享受单位的社保、医保等福利待遇。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只允许劳动者在其一家单位上班。因此,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可以约束其内部员工,但未经受雇人同意却不得约束受雇人。受雇人只需要按照雇佣契约完成工作任务,无需接受雇佣人的其他无理指示。雇佣关系强调成果之给付,而劳动关系则强调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过程。
雇佣关系是一种私法上的关系,强调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自治。只要当事人双方的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国家就不会干预。对于雇佣关系的权利义务调整主要参照民事法律规范。而劳动关系则受到大量的法律规制,例如劳动法对工作时间、最低工资、休息制度、工伤保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调整劳动关系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属于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混合法,被西方法学界称为“社会法”。
在纠纷处理方面,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也存在差异。对于雇佣关系中发生的纠纷,应当按照民事争议处理。而劳动关系的解决则需要遵循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根据现行的劳动法律规范,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进行劳动争议调解,如果不服仲裁才能向法院起诉。而雇佣关系中发生的纠纷,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无需经过仲裁程序。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