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6
工伤赔偿的主体是限定性的,仅包括企业和七人以上的个体经济组织。而雇佣损害赔偿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仅限于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和合伙组织。这种规定与国外雇佣契约主体通论相违背,对雇工的保护不利。
工伤的构成必须有劳动关系,没有劳动关系就不可能有工伤。只有在劳动关系的前提下,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伤害,并被确认为因工伤害,才能被视为工伤。工伤是劳动特别法对劳动者受到伤害的保护。而雇佣损害必须存在雇佣关系,如果没有雇佣关系,其损害赔偿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只能根据侵权的特征确定赔偿原则。如果是一般侵权,还必须具备损害四要件才能获得赔偿。
工伤的认定有效和有资格的机构是劳动部门,只有劳动部门有权确定劳动者伤害是否是工伤,其他部门的认定均为无效,法律明确规定。对于工伤认定不服的,必须申请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并由劳动部门决定是否可以重新鉴定。如果裁决维持,劳动者只能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而雇佣损害赔偿,雇工的伤情确定只需要具备鉴定资格的机构即可确定其伤情等级。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当事人可以经协商到鉴定机构重新鉴定,或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
工伤赔偿在认定工伤后,除企业调委会调解时效中断外,受害人必须在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部门裁决。逾期不裁决的将被视为放弃权利。在裁决后15日内不起诉的,视为认可仲裁裁决。而雇佣损害赔偿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侵权赔偿时效一年的规定,受害人明知和知道自己受到侵害时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