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如何来认定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8-19
雇佣关系分*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雇佣关系包容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以外的雇佣关系法律没有规定,参照劳动关系认定。狭义的雇佣关系对应的雇主责任、雇员责任与劳动关系对应的工伤事故赔偿责任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雇佣关系也区别于承揽关系,雇员和承揽人从事约定作业造成他人或自身人身损害时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用工关系中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问题探讨
一、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承揽关系与雇佣关系的立法及调整现状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由于农民和下岗职工的增多,用工关系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导致用工关系中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不断增加。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于处理这类纠纷的方法存在争议,审判实践中的裁判尺度也不一致。本文旨在探讨在审判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希望得到指正。在用工关系中,存在着雇主责任和雇员责任,而在劳动关系中,还存在着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目前,调整用工关系中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主要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其中,《工伤保险条例》确立了我国工伤事故保险责任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对工伤事故的保险责任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则规定了雇主责任、雇员责任以及定作人指示过失责任和工伤赔偿责任的具体内容。在用工关系中,存在着雇佣损害赔偿和承揽损害赔偿两种情况。雇佣损害赔偿包括雇员执行职务致他人损害和雇员执行职务自己受到损害。前者是指雇员按雇主的意旨完成任务中致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的情况,属于雇佣中的对外损害,为民事侵权中的一般侵权行为。后者是指雇员在按照雇主的意旨完成任务中自己受到损害的情况,属于雇佣中的内部损害,为特殊侵权行为。承揽人损害赔偿也存在着两种情况,即承揽人加工承揽过程中致他人损害和承揽人加工承揽过程中自己受到损害。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后者,即雇员或承揽人自身受到损害的情况。
二、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与认定
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主体资格。雇佣关系是广义的,包括了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关系,指的是提供劳务换取报酬的雇佣关系。国家根据需要,通过劳动法对一部分雇佣关系进行调整,而劳动法之外的雇佣关系则被称为单纯的雇佣关系。目前,区分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的主要标准是用工主体的主体资格。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则依照劳动法执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方面,《劳动法》中只在第73条规定了工伤事故享受保险待遇的原则,并未具体规定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处理工伤事故纠纷时,旧的法规无法适用,新的法规又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法律空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发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我国工伤事故保险责任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在承揽关系方面,《合同法》规定了承揽合同,并对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和居间合同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建设工程合同的承包人、运输合同的承运人、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和居间合同中的受托人实际上属于承揽合同中的承揽人。在雇佣关系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雇佣关系是私有制下的用工制度。然而,雇佣关系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在基本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对于雇佣合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也没有具体规定。《民法通则》规定了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对于企业法人对其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进行了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包括其他类型的法人对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尤其是对于私有制企业法人的雇员在雇佣活动中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直到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5月1日发布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才对雇主责任、雇员责任、定作人指示过失责任和工伤赔偿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综上所述,用工关系中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涉及多个法律领域,包括劳动关系、承揽关系和雇佣关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于这类纠纷的处理提供了依据。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审判实践的争议,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