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2-17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导致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即将受到侵害时,法律允许其他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监督国家机关活动的权利,但现有的人民参与制度、人民的民治权利和执法监督权力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即缺乏可诉性。因此,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资格没有司法救济制度的保障,缺乏司法救济的权利将成为虚设。只有将人民的治理权转化为可诉性的权利,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司法制度资源,推动民治的进程。公益诉讼制度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变,不仅为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而且将其成功地融入诉讼制度中,发展和完善了传统的诉讼制度,将非刑事诉讼制度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公益诉讼将公民个人对国家事务治理权从一种名存实亡的权利转变为一种实际可行的权利,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过诉讼推进民治的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扩大26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草地面积的1/3退化,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环境公共利益的损害,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如果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唯利是图,即使安装了环保设备也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当地行政机关往往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财政收入,往往选择置若罔闻。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收益和政绩的现象在我国比比皆是。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无法实现,一些环保型企业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他们面临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自然会选择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利益。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建立功能各异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实现对企业的有力监督。
公益诉讼不仅是对行政权力的特殊监督和补充,还可以填补我国对公共利益保护的盲区。目前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对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存在真空,使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这部分公共利益中的个体利益也会被侵蚀。特别是三大诉讼无法对公共利益进行预先救济,即在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之前制止某一行为。而公益诉讼恰好填补了这一制度空白。因此,公益诉讼是完善我国法制、推进法制建设的重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