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9-30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提起消费公益诉讼时,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起诉方应提交符合规定的起诉状,并根据被告人数提交相应的副本。
起诉方应提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初步证据,该证据应涉及被告的行为对众多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或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危险的情况。
如果涉诉事项已经由消费者组织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履行了公益性职责,起诉方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个人不具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尽管有学术界与理论界认为公民个人应当有资格提起公益诉讼的声音存在,但法律已明确将公民个人排除在提起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之外。在法院司法审判实践的角度来看,本文不再讨论公民是否应成为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问题。
《民事诉讼法》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机关”,其应由法律明确规定,这一点没有争议。然而,对于“法律规定”是否限制“有关组织”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有关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时,不需要法律明确规定。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规定”不仅限制机关,也应明确规定有关组织。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具有法定性,只有经过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才有资格提起公益诉讼。在这里,“法律规定的”不仅限定了“机关”,还限定了“有关组织”,即只有这两类主体经过法律明确规定后,才具备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