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8-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符合以下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该社会组织必须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该社会组织必须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并且连续五年以上没有违法记录。
一旦符合上述条件,该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受理。
需要注意的是,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来谋取经济利益。
与传统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相比,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以下特殊性:
环境公益诉讼的发起者不一定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发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些社会成员既可以是直接受害人,也可以是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任何组织或个人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都可以将侵害公共环境利益的人推上被告席。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既包括一般的民事主体,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
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具体来说,它旨在保护国家环境利益、社会环境利益以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利益,追求社会公正、公平,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和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实际损害发生,只要根据相关情况合理判断可能会对社会公益造成侵害,就可以提起诉讼,违法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防止违法侵害行为对其造成损害,并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这种预防功能尤为明显且重要,因为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原状,所以法律有必要在环境侵害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通过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环境公益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
环境公益诉讼可以针对民事主体,也可以针对行政主体。民事主体指的是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害的个人或企事业单位。而对于行政主体来说,行政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个体利益的驱动下往往未履行其法定职责,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一些国家推行的规划计划和政策也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环境价值,对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因此,行政主体也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另一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