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申请强制执行费用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4-30
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有劳动争议的话,是必须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的。劳动仲裁的裁决,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和一般的民事判决一样,是有强制执行力的。那么,劳动仲裁申请强制执行费用是怎样的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劳动仲裁申请强制执行费用
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根据法律规定,当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仲裁机构依法作出的裁决和调解书,以及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时,需要按照以下标准交纳费用:
费用标准
1. 如果没有执行金额或者价额,每件需交纳50元至500元。2. 如果执行金额或者价额不超过1万元,每件需交纳50元; 如果超过1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5%交纳; 如果超过5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 如果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如果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1%交纳。
申请费预交
申请人需要预交申请费。但根据相关规定,第十条第(一)项和第(六)项规定的申请费不由申请人预交,执行申请费在执行后交纳,破产申请费在清算后交纳。
如何申请劳动仲裁强制执行
申请执行的期限
申请执行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申请期限的起算日期是根据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限的最后一天开始计算的。如果法律文书规定了分期履行,起算日期则是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天。
执行立案管辖
执行申请应提交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管辖有以下规定:1. 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由作出一审裁判的法院管辖。2. 仲裁机构作出的国内仲裁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执行。具体的级别管辖规定可参照各地法院受理诉讼案件的级别管辖规定确定。3. 在国内仲裁过程中,如果申请财产保全或证据保全,经仲裁机构提交给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被申请保全财产或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
申请执行所需文件
1. 申请执行书:应明确申请执行的理由、事项、执行标的,以及申请执行人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2. 作为执行根据的生效法律文书。3. 申请人的身份证明:个人申请应出示居民身份证,法人申请应提交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申请应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4. 如果是代为申请执行,还需提交授权委托书。5. 申请执行无需预先缴纳费用,但在执行到位时,人民法院会扣除应收取的执行费用。 标准如下:执行金额或价额在1万元以下,每件交纳50元; 一万元至50万元,按执行金额或价额的千分之五交纳; 50万元以上,按执行金额或价额的千分之一再加2000元交纳。6. 还需要向仲裁员申请开具生效证明,证明仲裁裁决已生效或者证明双方领取裁决的时间及双方送达回证复印件。
法院受理与执行时间和程序
人民法院的立案机构应在七日内审查符合条件的执行案件,并移送执行机构;对不符合条件的执行案件,应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执行机构在接受移送后,应在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如果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人民法院将依法进行强制执行。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时间为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申请人应按照人民法院的要求及时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财产线索、被执行人履行债务的能力以及被执行人的下落等情况,以便于执行。如果申请人未能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导致人民法院无法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申请人将承担执行不能的风险。如果申请人发现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有困难,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调查申请。但申请人需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说明理由。被执行人在收到人民法院的执行书后,应主动向法院申报财产状况,包括自己的财产状况、可供执行的财产,并按照法院要求提交相应的财产状况证明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处理财产,如冻结、划拨存款,提留收入;搜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强制迁出房屋等。但法院在采取这些措施时,会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要费用。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有义务到法院接受询问。如果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经两次传票传唤未到场,法院可以对其进行拘传。对于有能力执行但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情节严重者,可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对于隐匿、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者,可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劳动争议与其他民事案件不同之处在于需要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定,只有对仲裁裁定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诉,进入正式的司法程序。然而,如果裁定送达后15天内,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向法院起诉,那么仲裁裁定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不能再就已被裁定的事项申请再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定的事项,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尽管劳动仲裁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利)。由于该案件没有经过法院审理程序,因此在向法院申请执行后,实际上还需要经过法院执行庭的再审查。如果符合申请执行要求,法院将按程序执行;如果不符合执行要求,法院可以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因此,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劳动争议的解释,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时,如果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并经审查核实,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1. 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2. 适用法律存在错误;3. 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存在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4. 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人民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该劳动争议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