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18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相关规定,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时,企业应根据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向员工发放高温津贴。根据工种和工作环境的不同,高温津贴属于劳动者工资的一部分,每年6-10月应发放。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发放高温津贴,属于克扣拖欠工资的行为,劳动者有权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高温津贴不应计入最低工资中。有些企业在发放工资时将高温津贴计入最低工资中,侵害了员工的利益。高温津贴应额外支付,不应包含在最低工资标准内。
各地区的高温津贴标准略有不同。例如,北京要求企业在每年6月至8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或无法将室内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时,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室外露天作业人员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室内工作场所作业人员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类似地,上海和福建也有相应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
用人单位不得将高温津贴按每月天数计算后发放给员工。高温津贴应以现金形式支付,不得以物品替代。
根据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高温津贴属于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应计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然而,防暑降温费等劳动保护费用不需要纳税。
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具有不同的性质。高温津贴属于工资性质,企业除了支付高温津贴外,还需支付职工防暑降温费,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防暑降温费适用于夏季在岗的所有劳动者,而高温津贴针对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企业应根据夏季安全生产的特点,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并为工人提供防暑降温物品和药品。
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因此,关于高温津贴的具体发放方式,各地可以参照各省级人社部门等的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