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02
在处理社会保险、劳动报酬、履行劳动合同等受案范围有交叉的申诉或举报案件时,应遵循当事人自愿选择的原则。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还是向劳动监察机构举报来解决劳动纠纷。当事人可以考虑经济成本、举证能力、申诉风险等因素,自行选择仲裁或监察的方式。受案部门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这是划分仲裁和监察受理交叉案件时的首要原则。
对于两个部门都应当受理的同一案件,除了考虑当事人自愿选择外,还应考虑便于当事人解决问题的原则。根据仲裁和监察在适用法律规范上的区别,对于受案范围有交叉的案件,如果适用强行性法律规范,则仲裁和监察都应当受理。如果适用任意性法律规范,从解决纠纷的角度考虑,仲裁受理更为宜。例如,基于争议双方的约定或企业规章制度而产生的降低工资标准、追索经济补偿金、支付违约金、培训费等争议,由仲裁受理为宜。在履行劳动合同争议中,对于劳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的义务,如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忠诚义务、保密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等附随义务,由于附随义务在劳动立法中尚未明确规定,因此,由仲裁受理为宜。另外,超过60日仲裁申诉时限的争议,应视情况,如果仲裁不能受理,应由监察受理。
对于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且影响恶劣、社会危害严重的案件,应由劳动监察机构处理。劳动监察机构在查处时,除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缴纳社会保险费外,还可责令支付劳动者赔偿金、加收滞纳金等,较之仲裁处理更能体现对违法者的制裁。这些违法行为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通过法律制裁,不仅使违法者受到法律惩处,也对劳动关系双方以及全社会起到警示作用,增强各方对违法行为的斗争义务感,促进劳动秩序的维护。此外,劳动监察处理集体争议案件具有主动、快速的优势,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劳动争议适用调解、仲裁是由劳动法所具有的私法因素决定的;劳动监察的产生是由劳动法所具有的公法因素决定的。仲裁带有私法特征,而监察主要体现公法的特征。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建立遵循三方原则,强调行政性;劳动监察的设立主要强调行政性,是国家机关依法行政的机构。
劳动仲裁既适用强行性法律规范也适用任意性法律规范,并可以根据劳动合同中的有效条款、企业劳动规则等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监察只能适用强行性法律规范。
劳动仲裁机构依当事人的请求而实施仲裁,不诉不理;劳动监察主体对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主动进行监察。劳动仲裁适用调解程序,体现自愿原则;劳动监察体现强制原则,不允许劳动者放弃权利,免于追究法律责任。
劳动仲裁追究法律责任一般限于民事责任;劳动监察除追究民事责任外,还可以追究行政责任。
劳动仲裁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除法定情形外不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劳动监察要求当事人举证,也可以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
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可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不服劳动监察处理决定可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
劳动仲裁受理案件的时限是60天;劳动监察受理案件的时限是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