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仲裁与监察受案范围存在的问题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0-19
劳动争议仲裁与监察受案范围存在的问题
缺乏统一的原则划分
目前,针对受案范围交叉的案件,全市缺乏一个统一的划分原则。各区县仲裁和监察部门根据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处理这些交叉问题。由于两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因此难免出现分歧,并可能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缺乏制度化的措施及沟通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县仲裁和监察在接待当事人申诉或举报时采取各自分别接待、立案的方式。然而,很多时候,当事人申诉或举报的事项涉及受案范围交叉,或者仲裁和监察都不适合受理。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缺乏制度化的措施来引导当事人选择仲裁或监察,并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尽管有些区县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事人进行了引导,但这并没有成为日常接待工作的一项制度,并且两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实际上,如果不对当事人进行引导,一些举报和申诉很难得到仲裁或监察部门对其合法权益的维护。例如,一些劳动者由于不了解法律或对企业抱有幻想,在超过仲裁申诉时限的争议中,仲裁的时限为60天,而监察的时限为两年。对于一些企业常以超过仲裁时效为由规避法律的情况,仲裁很难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仲裁处理力度不够
一些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故意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引发职工的过激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例如,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恶意拖欠职工工资的集体举报案件,尤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仲裁的处理力度显得不够。主要原因是,仲裁只能追究违法者的经济责任,而不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