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2-26
在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中,提供劳务者往往存在风险意识差的问题,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另一个风险点是接受劳务一方在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方面的能力不足。
部分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规范用工现象,加剧了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风险。
为规避劳动争议诉讼可能面临的风险,部分身体权、健康权受侵害的个人选择按照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由立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雇主在雇佣活动中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而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接受劳务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无过错责任原则"变为"按照各自过错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在这类案件中,提供劳务者并非被默认免除了证明责任的义务,他们仍然需要证明自身不存在过错,而接受劳务者一方存在过错。
需要注意的是,工伤事故不属于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的调整范围。如果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定受害者所遭受的人身损害是工伤,应当在原告撤诉后明确申请工伤认定。如果原告坚持起诉,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最后,根据上述案件审理结果来看,法院在这类案件中成功调解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主动审查用工单位是否投保了相关商业保险。如果用工单位投保了商业保险,损失部分甚至全部可以通过保险赔偿来分担。出于快速解决纠纷的目的,接受劳务一方通常会愿意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纠纷。因此,建议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商业保险和投保金额,有效避免用工风险。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