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纠纷能报警吗
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8-31
劳务纠纷能否报警
劳务纠纷属于劳动纠纷的一种形式。当发生劳务纠纷时,报警警察是不会受理的。当事人可以选择提起劳动仲裁来解决劳务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适用于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以下劳动争议:
- 因确认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
-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产生的争议;
-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产生的争议;
-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产生的争议;
-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产生的争议;
-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条的规定,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以达成和解协议。
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解决:
- 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协议。
- 调解程序:双方不愿自行协商或无法达成协议时,可以自愿申请企业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在当事人提出申请之日起,仲裁申诉时效中止,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在30日内结束调解。调解达成的协议应自觉履行。若调解不成,可申请仲裁。
- 仲裁程序: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均可在法定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庭应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时作出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生效的仲裁调解书或裁决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仲裁程序为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即人民法院不直接受理未经过仲裁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
- 诉讼程序: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法院审判程序是劳动争议处理的最终程序。
企业常见劳动纠纷形式
劳动纠纷是劳资双方利益冲突升级的表现,直接反映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目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纠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 劳动合同纠纷: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产生的争议属于劳动合同纠纷。主要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纠纷、集体劳动合同纠纷、劳务派遣合同纠纷、非全日制用工纠纷等。
- 劳动报酬纠纷:主要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劳动报酬产生的争议,如工资核算标准与发放、企业拖欠员工工资或违规扣发、未按约定发放提成(或奖金)、加班工资的认定、女职工“三期”工资发放等。
- 休息休假纠纷: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在保障劳动者休息权方面应履行的具体义务包括:遵守法定的工作日长度,保证劳动者的每周休息日,遵守国家法定节日和带薪年休假期,保证劳动者患病和负伤期间依法享有的病假,保证女职工的生育假等。
- 社会保险纠纷: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应为员工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未参加社会保险,尤其是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人员在发生工伤后往往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
- 违约责任纠纷: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违约限于两种情况:一是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后,员工在服务期内辞职;二是在竞业限制期内,员工违背与用人单位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实践中,还存在因用人单位一方违约,需要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标准的纠纷,以及员工或用人单位因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标准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