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3-09-2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在实践中,企业在特殊工时制中的加班争议误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些劳动者错误地认为,在综合工时制中,休息日加班也应该获得加班费。然而,一旦企业的综合工作时间符合法定标准,劳动者提出的仲裁申请是无法得到法律支持的。另一方面,劳动者可能错误地认为实行特殊工时制就意味着无论如何加班都没有加班费。
部分企业在特殊工时制行政许可到期后未能及时申报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双方实际执行综合工时制。然而,由于缺乏行政许可的必要生效要件,双方很容易在加班费问题上产生争议。这也导致企业只能按照标准工时制处理加班问题。
某些情况下,虽然某岗位已被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执行特殊工时制度,但双方劳动合同中约定执行标准工时制度。一旦产生加班,企业认为可以按照特殊工时制来处理,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该情况仍然应按照标准工时制度来核算相应的加班行为。
根据《北京市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办法》的规定,个体经济组织不属于申请特殊工时制的范畴。然而,由于部分个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工作特殊性无法实行标准工作工时制,又无法申请特殊工时制,因此在实践中存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特殊工时的执行问题。目前在相关法律层面尚未建立对上述两种用工主体特殊工时的审批制度,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