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后赔偿时效是多长时间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2-02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经济在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机关也越来越重视工人阶层的利益,与工伤以及工伤赔偿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停地完善之中。但很多人都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科普一下此领域的知识。
工伤鉴定后赔偿时效的法律规定
一、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赔偿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即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工伤职工对社会保险机构关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异议,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救济。申请行政复议的时限为60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限为半年。
二、工伤赔偿的三大时效
时效一:申请工伤认定时效
当职工发生事故受到伤害后,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受伤职工,除了积极治疗外,首先要抓住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这是保障受伤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用人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效内办理申报工伤的手续,否则很难得到工伤认定。根据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在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遇有特殊情况,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时限为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
时效二: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效
职工发生伤害事故并被认定为因工受伤后,接下来要确定伤残程度,即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时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初次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一般情况下,当职工发生工伤后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且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时,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如果工伤发生在海门,用人单位或个人必须向南通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如果有必要,可以延长30日。第二种情况是申请单位或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第三种情况是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结果直接影响工伤职工的待遇赔偿,因此,用人单位和职工都必须把握好初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效。
时效三:申请工伤待遇赔偿时效
工伤认定和工伤等级鉴定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工伤待遇赔偿,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不受侵害。从时效上看,申请工伤待遇赔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参加工伤保险的赔偿。与工伤认定的时效相同,即用人单位必须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在法定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因此,需要提醒参保的用人单位不要忽视工伤认定30日的时效。另一种是未能及时支付工伤待遇,引起劳动争议的情况。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即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