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0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3款规定,劳动合同可以因为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解除,前提是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如果现行法律、法规被修改或废止,与之相关的劳动合同应当发生变更,因为这是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1. 用人单位的原因
a. 用人单位的升级转型导致劳动合同订立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b. 用人单位发生严重生产经营困难或严重亏损,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导致原劳动合同订立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c. 用人单位采取优化生产效率或生产经营模式的方式,导致部分岗位、工种被吸收或替代,原劳动合同订立条件发生重大变更。
d. 其他因客观条件导致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原劳动合同订立条件发生重大变更,劳动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2. 劳动者自身原因
劳动者非因患职业病或工伤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身体健康状况变化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无法适应原岗位要求,原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1. 不可抗力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2. 其他客观原因
a. 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导致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订立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b. 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
c. 各种客观原因导致用人单位成本剧增,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