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1-28
当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修改,导致原合同无法全面履行时,需要对合同进行修改。
当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转产,原组织仍存在,但由于生产方向的变化,原合同中的某些条款与发展变化不相适应时,需要相应修改。
当上级主管机关决定改变企业的生产任务,导致原合同中有关产量、质量、生产条件等发生变化时,需要进行相应修改,否则原合同无法履行。
当企业严重亏损或发生不可抗力情况,确实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的规定时,可以进行合同变更。
当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对合同的某些条款进行变更时,可以进行合同变更,但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即可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达成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变更劳动合同应采取自愿协商的方式,不得单方变更合同。未经协商一方擅自改变合同内容是无效行为,变更后的内容对另一方没有约束力。
劳动合同变更只涉及原合同的部分内容的修改、补充或删减,而不是对合同内容的全部变更。当事人双方必须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若一方不同意变更内容,则该部分合同变更无效,原合同仍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变更过程中必须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与订立劳动合同时相同。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并支付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劳动合同变更的重要事由。
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包括:
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合同签订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修改或废止,需要对合同进行相应变更,以避免违法情况的发生。
当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根据市场变化决定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生产经营项目等情况下,原劳动合同可能因签订条件的改变而需要变更。
如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劳动能力部分丧失、所在岗位与职业技能不相适应、职业技能提高等情况,可能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或对劳动者不公平,需要进行变更。
客观原因导致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无法履行或失去意义,需要允许合同内容进行变更。主要包括不可抗力的发生和物价大幅度上升等客观经济情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