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1-05
在《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经营者的认定是垄断行为认定的先决问题。根据立法规定,垄断行为主要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种,而这三种行为的实施主体必须是经营者。然而,对于经营者的界定在《反垄断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类似,其界定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有必要具体化立法规定,确立经营者认定的一般标准,以指导《反垄断法》的执法和司法实践。
在实践中,对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存在争议。有人将主体类型理解为主体资格,认为只有具备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资格的主体才能被认定为经营者。换言之,即使从事了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法律主体资格,也不属于经营者范畴。
然而,主体资格和主体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立法上的主体类型列举并不能被理解为主体资格的限定。在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中,并没有具体要求主体资格。例如,在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中,并没有“经营者”的概念,《谢尔曼法》的适用范围是“任何人”。根据最高法院的判例,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人”具有广泛的含义,除了自然人、合伙、公司、非公司组织及其他被联邦法、州法和外国法所承认的商业实体外,还包括在诉讼中作为被告的市政机关和政府官员。
因此,在《反垄断法》的实施中,经营者的界定应当考虑是否从事了经营活动,并在特定条件下是否获得了某种利益,而不仅仅局限于主体类型或主体资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