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5
垄断行为是指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或形成对自身有利的经济地位。
《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了垄断行为的种类,其中包括:
1.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形成的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下游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1. 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
2. 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
3. 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
4. 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 联合抵制交易。
6.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1. 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2. 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3.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这些协议将不受反垄断法的禁止。法定正当性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豁免情形。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具有法定正当性的情形包括:
1. 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2. 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
3. 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
4. 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
5. 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明显过剩。
6. 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
7. 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情形中,经营者还需要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才能够满足法定正当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