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的分类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垄断法 > 垄断行为法律知识

垄断行为的分类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5

 
402064
在经济社会中,市场竞争的方式有种完全垄断,在这种竞争方式下,厂商经过不正当的方式垄断市场,以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在这种垄断竞争的方式,到底都包括什么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垄断行为是指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或形成对自身有利的经济地位。

一、垄断协议

《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了垄断行为的种类,其中包括:

1.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形成的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下游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1. 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

2. 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

3. 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

4. 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 联合抵制交易。

6.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1. 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2. 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3.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二、豁免情形

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这些协议将不受反垄断法的禁止。法定正当性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豁免情形。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具有法定正当性的情形包括:

1. 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2. 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

3. 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

4. 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

5. 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明显过剩。

6. 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

7. 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情形中,经营者还需要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才能够满足法定正当性的要求。

反垄断法热门知识

  1. 垄断行为的分类
  2.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
  3. 行政性垄断的定义和特征
  4. 法律咨询:投标担保范围有哪些
  5. 招投标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6. 组建评标委员会
  7. 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反垄断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