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6-12
目前,我国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包括国家工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
国家工商局负责执法非价格垄断协议、非价格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工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执法价格方面的反垄断工作。
商务部负责执法涉及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反垄断工作。
为了建立全国一致、开放和竞争性的大市场,我国反垄断法将反垄断执法作为中央事权,明确规定由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责任的机构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享有反垄断行政执法权。
然而,考虑到我国辽阔边境和人口众多的特点,如果所有案件都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处理,工作量必然过大,反垄断执法机构也无法及时进行反垄断调查,反垄断执法工作将变得无效。因此,根据反垄断法第10条第2款的规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负责相关反垄断执法工作。
这意味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相关机构虽然没有承担反垄断法的责任,但它们可以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授权的范围内执法反垄断法,例如执法具有约束竞争影响的案件(如反垄断检查集中行为)。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之上设有反垄断委员会。
行政垄断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作为行政垄断主体,首先是行政主体,而行政主体必须是组织。
行政垄断主体具有行政性,即依法享有行政权的行政主体。与经济垄断主体和其他国家机关有所区别。
行政垄断主体是行政垄断的直接实施主体或主要实施主体,不包括辅助主体。直接实施主体指行政垄断行为的直接实施者,主要实施主体指在行政垄断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辅助主体指起协作、帮助等辅助性作用的主体。
行政垄断主体具有违法性。行政主体并不等同于行政垄断主体,只有当行政主体违法地滥用其行政权力阻碍和限制竞争时,才构成行政垄断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