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非罪新解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新解

点击数:42 更新时间:2023-11-17

 
55706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新解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划分及要点

一、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类似之处,主要通过判断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来区分罪与非罪。然而,对于非法占有的法律特征和构成要件,存在一定的分歧,给定罪带来困惑。

为了准确划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律师整理了以下识别要点和注意事项:

二、单位犯与自然人犯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构成既包括单位又包括个人。单位犯与自然人犯在司法中存在以下区别:

1.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主体不同;

2. 行为人是否为单位利益、体现单位整体意志,实施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否为单位利益,客观上所得利益是否归属单位;

3. 单位犯罪中,如果个人有部分分赃,即有单位人员将合同诈骗所得财物的一部分归单位所有,一部分归个人所有,则应根据法律规定的构成和共同犯罪情况认定。

三、交易次数在定性中的作用

在多个主体、多个法律关系并存的情况下,行为人在单次业务中使用欺诈手段,将另一方持有的财物占为已有并处分。在分析此行为时,应考虑具体背景、业务联系过程和其他第三方的利益参与。合同诈骗罪是行为与结果的有机整体,应同时重视对规范的违反和对利益的侵犯两方面。

四、采取欺诈手段签订合同,将所得款大部分用于合同履行的情况,如何定性

如果行为人获得财物后进行了履行合同的努力,并非签订合同后听任不管,或采取转移、隐匿资产等手段,使合同根本不能履行或不具备履行条件,应推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将获取的财物投入履行行为或履行中介活动,而不是用于挥霍、偿还债务或携款逃匿,即使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也难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不应作为合同诈骗罪处理。

五、受害人未受实际损失对定性的影响

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了欺诈手段,但受害人通过商业运作和经营活动获得了收益,合同目的得以实现,且未受到损失,应基于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分析,不以个人手段作为判断标准。合同诈骗罪保护的客体是财产权,而不是交易中的诚实信用,因此如果没有造成另一方当事人财产损失,不应以合同诈骗罪追究责任。

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行为人骗取财物后没有从事非法活动,而是用于履行合同以外的正当用途的情况下,应慎重评价。对于合同骗用行为,应区分临时骗用与长期占用拒不归还。临时骗用是指行为人想利用合同作应急之用,渡过困难期后归还,并无永久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长期占有不还是指行为人长期拖欠与占用他人财物,即使口头上承诺履行,事实上以各种理由拖延或搪塞。对于长期占有不还的行为,虽然他人的财物所有权表面上没有明显被剥夺,但实际上已经占有他人财物,因此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七、法律价值体现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伴随合同制度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经济犯罪,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违反了国家管理制度,必须予以打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禁止或避免欺诈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合同诈骗行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民事手段和刑法手段,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保护被害人的利益。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罪的判刑标准
  2. 不得不看的合同诈骗认定
  3.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问题
  4. 杨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5.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被迫签订有欺诈性合同如何处理
  2. 预防合同诈骗的方法
  3. 签假合同应怎样处罚
  4. 谈谈合同诈骗罪及其预防
  5. 怎样防止合同诈骗
  6. 为还赌债一房二卖是什么类型犯罪
  7. 口头合同触犯合同诈骗罪是否合法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