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和意义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和意义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6-23

 
369260
一、概念及其构成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还对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造成了严重妨害。因此,将合同诈骗罪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明确规定合同诈骗罪,对于打击合同诈骗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合同诈骗罪的客体要件

合同诈骗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既侵犯了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秩序。合同是当事人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是商品交换关系化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法律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则,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模式。然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严重破坏了合同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严厉打击合同诈骗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买卖或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材料费。
  2. 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
  3. 虚构建筑工程或转包建筑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
  4. 双方当事人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
  5. 本无履约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要件

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是合同诈骗罪的主要特征。此外,行为人还需要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并自愿地履行合同义务,交付财物或者行为人(或第三人)直接非法占有他人因履约而交付的财物。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合同诈骗罪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主体是合同的当事人一方。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的,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对方产生错觉,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可以是为个人占有,也可以是为单位或第三人占有。

合同诈骗罪的产生时间

合同诈骗罪的故意产生时间可以是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也可以产生在其他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例如,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人诈骗的故意既可以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即行为人在签订虚假合同之前就已经具有非法占有对方钱财的故意,其签订合同的目的不是为了骗取对方钱财的手段,诈骗故意也可以产生在签订合同之后,即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最初,并无骗取对方钱财的故意,但是,合同签订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如货源、销路、市场行情变化等,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从而产生诈骗的故意,行为人有归还能力而不愿归还已经到手的对方的钱财,并进而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欺骗对方,以达到侵吞对方钱财的目的。

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标准

一、与一般合同纠纷的区别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两者都产生于民事交往过程中,并且都以合同形式出现;第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对合同所规定的义务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第三,合同诈骗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合同纠纷中的当事人有时也伴有欺骗行为;第四,两者都是非法占有特定物。尽管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行为人主观上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区别两者的关键。

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

不能只根据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作为区分诈骗与合同纠纷的标准。但是,也不能否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对于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又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某人在没有落实货源的情况下,为了营利即与人订立了供货合同。在收到预付款之后,多方查找货源,仍未落实,但表示愿意偿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此案中,行为人作不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下与他人签订了供货合同,但从他的整个活动看,主观上并没有诈骗的目的,因此,不能认定为诈骗,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相反地,有些人明知自已没有能力履行合同,而且也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但仍与他人签订合同,一旦货款到手,便大事告成,或大肆挥霍,或逃之夭夭,如此等等,不言而明,这些人签订合同是假,骗取财物是真,当然应以诈骗论处。

2.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欺骗行为

从司法实践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欺骗行为,即使合同未能全面履行,也只能作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诈骗罪。没有欺骗,不能定诈骗罪。但是,有欺骗也不一定构成诈骗罪。为了分清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需要对欺骗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行为人在事实上虚构了某些虚假成分,但是并非掩盖其根本无法履行合同的事实,而且实际上也并未影响对合同的履行,或者虽然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是本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说明行为人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不能以诈骗罪处理。然而,对于那些伪造证件,使用假证件,编造谎言,骗取信任,掩盖其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的真相,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3.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

司法实践表明,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签订合同后,必然设法创造条件使合同得以履行,如果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也会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损失。无疑,这属合同纠纷。但是,有些人在合同签订后,根本不去履行合同,往往是货款一到手,便大肆挥霍,造成无力偿还。这种行动足以证明他根本无意履行合同,完全是出于骗取财物的目的。因此,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4.行为人在违约以后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司法实践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若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发现自己违约或者对方提出违约时,尽管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提出种种辩解,以减轻责任。但是,一般会采用事在事有的态度,当无可辩驳自已违约时,会承担违约责任。然而有些人在明知自已违约,不可能履行合同时,往往采取潜逃等方式进行逃避,使对方无法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说明其主观上具有骗取财物的故意。对于这种人,一般就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应当指出,对于那些不得已外出躲债,或者在双方谈判中百般辩解,否认自己违约的,一般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

5.行为人本履行合同的原因

影响合同未履行的原因不外乎主客观两种情况。查明合同末履行的原因,对于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有很大作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之规定,合同当事人均享有合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旦取得权利,就必须相对地承担相应的义务,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是对等的,如果合同当事人一方面享受了权利,而不愿意、不主动去承担义务,那么合同未履行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造成的,从而说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如果合同当事人享受了权利后,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去承担义务,然而,由于发生了使行为人无法预料的事实,致使合同无法履行。对此,应当以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合同诈骗罪,因为这种情况行为人不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

合同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及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关键在于诈骗行为是否是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是,则构成合同诈骗罪,否,则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处罚

1.自然人犯本罪的处罚

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单位犯本罪的处罚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本条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2. 投资性众筹的法律问题
  3. 私刻企业公章签订合同是否构成犯罪
  4. 共同犯罪中的赃款退缴问题
  5. 房屋租赁合同伪造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2.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3.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
  4.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
  5.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6.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