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民交叉的理解与适用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刑民交叉的理解与适用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1

 
373857
民间借贷案件往往与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经济犯罪案件相互交织,并且这类案件大多具有涉众性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这类案件的审理中面临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先刑后民”的传统原则应当如何理解和适用?二是存在担保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如果债务人涉嫌刑事犯罪,如何认定借款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对于这两个问题,审判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考虑到刑事、民事法律政策的统一性以及与现行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应延续了以往的法律适用口径。

一、是否适用“先刑后民”的原则

对于民间借贷案件发现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经济犯罪的情况,是否适用“先刑后民”的原则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遵循“先刑后民”的基本原则,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如果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民事案件应当驳回起诉或中止审理。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先刑后民”只是刑民交叉时的处理方式之一,并非基本原则。在民间借贷案件涉及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经济犯罪的情况下,除民间借贷的事实审查需要依赖刑事案件审理结果外,刑事与民事案件应该分别立案审理,根据刑事与民事的不同实体法规范作出相应的处理。

我们同意第一种观点,同时考虑到该类情形并不符合民事诉讼法驳回起诉的法定要件,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涉嫌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应当向侦查机关移送犯罪嫌疑线索、材料。如果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原则上应当裁定中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如果侦查机关不予立案侦查,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应继续审理。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结后,如果发现涉嫌犯罪且侦查机关已经立案侦查,应当中止执行,等待刑事犯罪案件侦查与追赃结果。

借款合同与保证合同的效力认定

一、借款人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影响

关于借款人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情况下,出借人起诉保证人的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借款人被判处刑罚并不必然导致主合同无效,相应地,保证合同亦应有效,保证人仍应承担保证责任。然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刑法属于强制性法律规范,主合同因违反刑法规定,必然也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无效合同的情形,保证合同也相应无效,保证人应承担无效保证的法律责任。

我们同意第二种意见,借款人涉嫌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出借人起诉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借款人的借款行为已经被人民法院认定构成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行为,出借人起诉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应认定该保证合同无效,并依据担保法第五条的规定,确定保证人的民事责任。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合议庭宣判的时间
  2.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
  3. 当事人陈述前后矛盾的认定标准
  4.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5. 律师会见在押犯人的时间和次数
  6. 刑民交叉的理解与适用
  7. 合并审理的前提条件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