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2-13
我国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纽带,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有序运行社会经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纠纷不断增加,合同犯罪现象十分突出。
合同诈骗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得以蔓延,其背景复杂,原因众多。首先,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期,市场主体多元化,导致市场关系和经济关系错综复杂,为行骗者提供了机会。其次,合同诈骗犯罪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欺骗性等突出特点,与民事欺诈交织在一起,犯罪界限难以把握。再次,个别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持地方保护主义态度,或明或暗庇护行骗者,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最后,合同的签订极其自由,政府对市场主体资格审查和市场交易行为监督不够严格,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合同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主要表现在:个案诈骗金额越来越高,给国家利益、公私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案发总量持续增加,严重干扰社会经济秩序,阻碍市场经济发展;污染了社会风气,在缺乏诚信的环境下,个人和企业、事业之间互相欺诈,严重危及国家利益。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属于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对合同的管理秩序。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表现包括:
只有实施了上述行为之一且数额较大,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非法占有包括取得被占有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而不仅仅是满足行为人的占有权。过失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民事欺诈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况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认识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发生在经济活动中,都有明确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存在,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欺诈手段。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合同纠纷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包括质量、品种、包装、交接货时间、地点、运费、支出等方面的争议,或因不可抗力等事由引起的经济纠纷。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和非法占有的目的。
通过提高司法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执法,增加法律制裁的威慑力。刑法的确定性和及时性对于合同诈骗罪的惩治和预防至关重要。
转变政府职能,规范约束政府管理行为,加强廉政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使合法经营者有利可图。
加强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促进市场主体追求义与利的平衡,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商业道德,重塑市场信用。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引渡或审判原则,探索控制和打击跨国合同诈骗犯罪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