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刑法多少条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27
合同诈骗在当今社会层出不穷,它与诈骗罪不同,是一种特殊的诈骗行为,通过合同进行诈骗。我国刑法对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都做了不同的法律规定,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介绍相关知识。
刑法中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情形之一:
- 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
-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合同诈骗罪的刑罚
根据合同诈骗罪的情节轻重,可分别处以不同刑罚:
-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应当根据以下情形来认定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 明知没有履行合同能力或有效担保,采取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
- 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
- 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
- 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
- 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
- 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对于涉及经济纠纷案件中的经济犯罪嫌疑问题,作出以下规定:
- 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
-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为单位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骗手段对外签订经济合同,构成犯罪的,除追究刑事责任外,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并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单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 个人借用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出借单位名义签订经济合同并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私刻单位的公章签订经济合同并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单位不承担民事责任,除单位有明显过错并与被害人经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情况外。
- 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后,企业未及时收回其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致使原企业承包人、租赁人以原企业名义签订经济合同并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单位所得财物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式销售,买方明知或应当知道的,买方自负经济损失。
- 被害人对单位犯罪行为造成经济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审理。
- 被害人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犯罪嫌疑期间中断。
- 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涉及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
- 人民法院已立案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认为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并通知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