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7
我国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将原本的立案审查制度转变为立案登记制度,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然而,实施立案登记制并不意味着诉讼要件不再受到审查,那么我们如何审查诉讼要件呢?
首先,我们将实质审查变为形式审查。
对于民事案件,《意见》规定,“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应当登记立案。这一条款的关键在于“有”,这意味着只要满足这些形式要件,就应当立案。至于这些要件是否合理,以及案件是否最终能够胜诉,这并不是立案阶段所考虑的范围。同时,我们再次强调全面清理和废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土政策”。
一方面,我们要求法院对于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案件进行一次性全面告知和补正,以避免当事人走冤枉路。另一方面,对于认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案件,明确要求法院必须依法作出裁决,给当事人一个说法,并使其行使上诉及申诉权有法律凭证。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然会引起案件增量。如果在司法资源不增加的前提下,如何保障这些增量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将成为各级法院面临的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意见》提出了制裁违法滥诉、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完善庭前准备程序等多项举措。这些举措旨在防止不端者滥用制度,避免给各方带来不必要的诉讼负担,并提高纠纷化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