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26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京津冀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由此引发的新类型涉海纠纷不断增加,对海事审判提出更为迫切的司法需求。为满足和适应当前海洋经济的发展形势,海事法院对发生于我国管辖的海域、通海可航水域的各类海事案件应积极行使司法管辖权,及时化解纠纷,保障航运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我国海洋司法主权。此次制定《规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有关海事法院管辖范围的规定基本形成于二、三十年前,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对海事司法的需求。如吉林省内松花江水域以及通往朝鲜和俄罗斯的图们江水域作为重要的水上通道,并未划入海事法院管辖范围,造成部分海事案件专门化审理的缺失。
海洋强国战略对海上法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国家海洋局、海事局、海警局等相关涉海行政部门对海洋及通海水域活动的管控进一步加强,由此引发的各类海事行政诉讼案件需要专门化的审理。海事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特点,如船舶碰撞纠纷涉及海事事故调查、责任认定以及船舶检验等诸多专业技术问题,海事法院作为专门法院审理此类案件可以进一步提升案件审判质量,为海洋执法活动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和监督。
海事行政案件是指从事海洋运输、生产等活动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不服海洋及通海水域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行为,或不服复议决定,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起诉,由法院根据法定程序对该海事行政争议进行审理和判决的司法活动。海事法院专门审理特定的海事行政案件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海事行政案件同海事海商案件一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海事行政案件的审理,实质上也就是处理海上运输、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行政纠纷。海事法院审理海事行政案件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
其次,海事法院具有涉外人才多的优势。海事行政案件涉外性强,如远洋运输关系中,外国船公司的船舶会频繁出入中国港口,容易形成相对人为外国船公司的涉外海事行政案件。海事法院在长期的海事审判工作中培养锻炼了一批从事涉外审判的人才,为审理涉外海事行政案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海事法院审理海事行政案件位置相对超脱。全国只设立了十家海事法院,海事法院的设置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实行的是跨区域管辖制度。这样的设置使海事法院在审理海事行政案件时,能够排除地方的干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从而保证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最后,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尤其是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呈明显上升态势。海事法院尚有余力,将海事行政案件交由海事法院专门管辖,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地方法院案件过多的难题,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扩大海事法院的受案范围,促进海事法院的发展与壮大。
随着航运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省份务工人员从事海上运输、渔业生产等海上服务工作。由于这些务工人员的家乡多位于内陆区域,不属于海事法院的管辖范围,如他们不服行政机关作出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处罚措施而提起行政诉讼,按照原告所在地标准将无法确定由哪一家海事法院具体审理相关海事行政案件。同时行政复议机关所在地亦可能处于内陆城市,亦不能按照复议机关所在地确定相应的海事法院。在依据行政机关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无法确定海事法院的情形下,可由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地的海事法院管辖相关海事行政案件。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删除了2007年《民事诉讼法》关于“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可以申请再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进一步明确,当事人可以对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的裁定申请再审,从而排除了当事人对管辖权异议裁定错误申请再审的权利。但在海事司法实践中如果对于错误的管辖权异议裁定一律不予纠正,则不利于海事案件专门管辖制度的落实。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因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可以启动再审程序外,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可以依照职权主动审查,依法启动再审程序,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自身监督的职权。为保障海事案件得到公正及时的审理,《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可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对违反海事案件专门管辖的裁定,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