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管辖法律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3-31

 
40830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一条 劳动争议的范围

根据《劳动法》和《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争议包括以下纠纷:

  1. 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2. 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3. 退休后与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受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如果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但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其他案件,人民法院也应当依法受理。

第三条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于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第四条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主体不适格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申请仲裁的主体不适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经审查,确属主体不适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

第五条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重新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纠正原仲裁裁决错误重新作出裁决,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六条 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诉讼请求

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如果该请求与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如果属于独立的劳动争议,应当告知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不受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围,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裁定不受理或驳回起诉。

第八条 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 同一仲裁裁决的诉讼

当事人双方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均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先起诉的一方为原告,但人民法院应当一并作出裁决。如果双方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后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移送给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第十条 合并、分立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

如果用人单位合并,合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合并后的单位为当事人;如果用人单位分立为若干单位,分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分立后的实际用人单位为当事人。如果分立后承受劳动权利义务的单位不明确,分立后的单位均为当事人。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中的第三人

如果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将新的用人单位列为第三人。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侵权为由起诉,可以将劳动者列为第三人。如果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起诉,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列为共同被告。

第十二条 承包经营期间的劳动争议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与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承包经营期间,与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或一方发生劳动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将承包方和发包方作为当事人。

第十三条 解除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

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第十四条 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

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一般可按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如果用人单位因订立无效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应当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赔偿劳动者因合同无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十五条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

用人单位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迫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包括:

  1. 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2.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
  3. 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4. 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5.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期满后的处理

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且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如果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应当签订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双方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效力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对裁决中的部分事项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

第十八条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效力与未提起诉讼的劳动者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多个劳动者的劳动争议作出仲裁裁决后,部分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裁决对提出起诉的劳动者不发生法律效力。对未提出起诉的部分劳动者,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如果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十九条 内部规章制度的适用

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第二十条 劳动争议裁决的撤销与变更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等处理,或因其他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予以撤销。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经济补偿金、培训费及其他相关费用等案件,给付数额不当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变更。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执行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书、调解书有一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裁定不予执行。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第一条 劳动者未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争议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导致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并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 企业改制引发的争议

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的加付赔偿金争议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四条 与未办理营业执照或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争议

劳动者与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应将用人单位或其出资人列为当事人。

第五条 以挂靠等方式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用人单位争议

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以挂靠等方式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将用人单位和营业执照出借方列为当事人。

第六条 追加被遗漏的当事人

当事人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仲裁裁决遗漏了必须共同参加仲裁的当事人的,应当依法追加遗漏的人为诉讼当事人。被追加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

第七条 养老保险待遇争议

用人单位与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第八条 停薪留职人员等用工争议

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第九条 加班费争议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条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争议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前款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 调解书和仲裁裁决的效力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反悔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十二条 逾期未作出仲裁决定或裁决的案件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或仲裁裁决,当事人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但申请仲裁的案件存在特定情形的除外。当事人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为由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交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或其他已接受仲裁申请的凭证或证明。

第十三条 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

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规定,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如果仲裁裁决涉及多项争议,每项确定的数额均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应当按照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四条 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同时包含终局裁决事项和非终局裁决事项,当事人不服该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按照非终局裁决处理。

第十五条 劳动关系确认争议

外国人、无国籍人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中国境内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居民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内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持有《外国专家证》并取得《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与中国境内用人单位建立用工关系的,可以认定为劳动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第一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无管辖权为由对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 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确无管辖权的,应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 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有管辖权的,应告知当事人申请仲裁,并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仍不受理,当事人就该劳动争议事项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

第二条 仲裁裁决类型的确定

仲裁裁决的类型以仲裁裁决书确定为准。仲裁裁决书未载明该裁决为终局裁决或非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服该仲裁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 经审查认为该仲裁裁决为非终局裁决的,基层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二) 经审查认为该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的,基层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应告知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仲裁裁决。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 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程序

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用人单位申请撤销终局裁决的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新的事实、证据或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中级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调解书。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条 劳动关系确认争议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给付义务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共同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第五条 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争议

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用人单位符合特定情形的,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

第六条 竞业限制协议争议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第七条 竞业限制协议和经济补偿争议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八条 竞业限制协议解除争议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九条 竞业限制协议解除请求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条 竞业限制协议继续履行请求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 口头变更劳动合同效力争议

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且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二条 工会通知争议

建立了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但未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事先通知工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起诉前用人单位已经补正有关程序的除外。

第十三条 经营期限届满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争议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因用人单位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导致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四条 劳动关系确认争议

外国人、无国籍人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中国境内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内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持有《外国专家证》并取得《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与中国境内用人单位建立用工关系的,可以认定为劳动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第一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无管辖权为由对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 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确无管辖权的,应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 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有管辖权的,应告知当事人申请仲裁,并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仍不受理,当事人就该劳动争议事项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

第二条 仲裁裁决类型的确定

仲裁裁决的类型以仲裁裁决书确定为准。仲裁裁决书未载明该裁决为终局裁决或非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服该仲裁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 经审查认为该仲裁裁决为非终局裁决的,基层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二) 经审查认为该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的,基层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应告知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仲裁裁决。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 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程序

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用人单位申请撤销终局裁决的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新的事实、证据或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中级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调解书。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条 劳动关系确认争议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给付义务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共同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第五条 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争议

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用人单位符合特定情形的,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

第六条 竞业限制协议争议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第七条 竞业限制协议和经济补偿争议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八条 竞业限制协议解除争议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九条 竞业限制协议解除请求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条 竞业限制协议继续履行请求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 口头变更劳动合同效力争议

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且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二条 工会通知争议

建立了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但未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事先通知工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起诉前用人单位已经补正有关程序的除外。

第十三条 经营期限届满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争议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因用人单位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导致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四条 劳动关系确认争议

外国人、无国籍人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中国境内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内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持有《外国专家证》并取得《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与中国境内用人单位建立用工关系的,可以认定为劳动关系。

延伸阅读
  1. 酒驾被拘役单位的法律处罚
  2. 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赔偿培训费
  3. 丢失档案属于劳动争议
  4. 如何认定为被迫辞职
  5. 公司规章制度需要公示吗

劳动争议热门知识

  1. 员工辞退仲裁所需材料
  2. 不定时工作时间的适用对象是谁
  3. 开庭后调解成功的诉讼费由谁承担
  4. 工伤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的必要性
  5. 无证驾驶发生事故,是否算工伤?
  6. 劳动争议诉讼管辖地的确定
  7. 劳动争议调解后一方不执行怎么办
劳动争议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出国培训协议范本
  2. 劳务协议书范本
  3. 快递公司劳务合同范本
  4. 酒吧规章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