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3-08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的表态,法院对诉讼要件不再进行实质审查,而是改为对形式要件进行一般性核对。这一改革措施可以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根据新的规定,法院在法定期限内应当决定是否立案。如果起诉、自诉或申请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要求补正。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或申请,法院应当依法裁决不予受理,并明确理由。当事人对此不服,可以提起上诉或申请复议。
立案登记制度适用于一审案件和最初提出申请的案件,包括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对于上诉、申请再审、申诉等,法律另有规定,不适用立案登记制度。
根据新规定,要加强对立案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强化责任监督。对于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相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规定要求依法惩治虚假诉讼和恶意串通等行为。如果当事人恶意冒充他人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依法制裁冲击法庭和扰乱立案登记工作等违法行为,维护立案秩序。
实行立案登记制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人都去打官司。打官司并不是解决纠纷的最好手段,而是最后手段。法院要进一步推动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让当事人有更多选择。当事人在起诉之前应尽可能收集齐全证据,研判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避免盲目起诉,提高胜诉几率,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