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2-30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新行政诉讼法主要对以下内容做了修改:
(一)扩大受案范围,加强权利保护。将行政协议纳入受案范围,规定“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属于受案范围。
(二)保障诉权,畅通行政案件受理渠道。专门规定了保障起诉权利的条款,强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实行立案登记制。
(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有关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规定、民事争议一并审理、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有限调解等。
(四)优化管辖制度,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为被告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等。
(五)健全证据制度,促进公正审判。明确被告举证制度和逾期举证后果,以及原告举证,法院调取证据制度,证据适用规则等。
(六)完善诉讼程序,推动程序的科学化。增加了给付判决、确认违法或者无效判决,扩大变更判决范围,不再使用维持行政行为的判决方式,明确上诉案件审理程序,增加简易程序,修改审限等。
(七)规范申请再审程序,构建审判监督机制。关于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规定,关于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和检察建议的规定等。
(八)加大行政裁判执行力度。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增加了相应的制裁措施。
行政案件立案登记制是指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行政起诉,人民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
对符合起诉条件的行政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当场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行政案件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通过立案登记制,人民法院能够及时接收起诉状,确保行政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审理。同时,对于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情况,人民法院能够及时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和材料,避免因此造成的诉讼延误。行政案件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尽管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诉讼的“门槛”有所降低,但并不是没有任何“门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依据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使诉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不予登记立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行政案件有一些情形,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行政案件的“门槛”情形包括:
(一)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二)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
(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对于不符合上述情形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在起诉行政案件时,当事人应当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案情提出以下类别中的一项或多项诉讼请求:
(一)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
(二)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
(三)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四)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
(五)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
(六)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
(七)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八)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
(九)其他诉讼请求。
当事人未能正确表达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对于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可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确定案件的级别管辖。
举例来说,对某国家部委复议维持某省局行政行为的案件起诉的,应以某国家部委和某省局为共同被告,可以在某省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或者某国家部委所在地北京某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某国家部委复议改变某省局行政行为的案件起诉的,应以某国家部委为被告,可以在某省局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或者某国家部委所在地北京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标,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属于行政协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协议产生争议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行政协议提起诉讼的,参照民事法律规范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单方变更、解除协议等行为提起诉讼的,适用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
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协议提起诉讼的,诉讼费用准用民事案件交纳标准。对行政机关单方变更、解除协议等行为提起诉讼的,诉讼费用适用行政案件交纳标准。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一般不适用调解。但是,在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对民事争议适用民事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可以进行调解。当事人在调解中对民事权益的处分,不能作为审查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
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审理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一)被诉行政行为是依法当场作出的。
(二)案件涉及款额二千元以下的。
(三)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
除上述案件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发回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具有办案手续简便、审理方式灵活、不受普通程序有关规定约束的特点,有利于及时审结案件,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人民法院来说,通过简易程序实现案件繁简分流,有利于高效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