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4
2006年11月3日,冯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10年的劳动合同,担任销售部经理职务。然而,2010年3月,双方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并达成一致。根据协商结果,某公司向冯某支付了2.5万元的经济补偿,并正式解除了劳动合同。冯某在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1万元。
然而,2010年5月,冯某以某公司拖欠经济补偿为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要求该公司补发经济补偿2万元,并支付额外的经济补偿金1万元,相当于50%的额外经济补偿。
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裁决支持了冯某的请求。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标准应当按照其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5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未依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在限期内支付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还需支付赔偿金。
根据以上条款可以得出,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原则上不能低于法定标准。虽然冯某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上签字,然而某公司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冯某主动放弃了差额部分。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合法的。
在此提醒用人单位,如果双方就经济补偿的给付标准自行达成协议,如约定的给付标准低于法定标准,应在协议中特别注明已明确告知劳动者法定标准,并要求劳动者在协议中明确放弃要求补足差额的权利,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