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16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实习期间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签订何种合同。一般情况下,实习学生可以与用工单位签订实习合同。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校内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勤工助学,不被视为就业,也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因此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处于试用期的自然人一方只能是劳动者,而处于实习期间的自然人一方是在校学生。
试用期主要体现用人单位的目的,即为了获取满足需求的人力资源。而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某些方面相似,但目的上存在本质差异。学生的实习活动主要体现学校与学生的共同目的,即提高实习学生的自身素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试用期内由劳动法及相关规定进行规范。例如,劳动合同期限在3个月以内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3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3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而在实习期间,学生与所在的实习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因此受劳动法调整。
如果劳动合同的试用期超过规定期限,劳动者可以要求变更相应的劳动合同期限,或要求用人单位按非试用期工资标准支付工资。而在实习期间,学生与所在的实习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因此受劳动法调整。
试用期的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共同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义务,工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不承担无过错责任,无需执行最低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