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3-20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根据xx县运输公司的委托,我们作为原告方的诉讼代理人参加本案,并经山东天衢律师事务所指派。经过刚才的法庭调查,我们认为本案的基本事实是清楚的,原告已经举证证明了保险合同法律关系的存在,保险事故的发生以及损害结果的存在,从事实上证明了被告应当承担保险责任的依据。根据法庭调查查明的事实,我们发表以下代理意见:
2003年6月20日,原告为车号为xx-40778解放牌货车投保了营业用汽车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火灾、爆炸、自燃损失险条款、盗抢险、不计免赔特约条款等险种,保险费合计为12188.33元。被告为原告出具了保险单、保险业务专用发票,保险自2003年6月1日零时生效。2003年11月17日,原告雇用的司机xx、姜x在从四川省成都运货返回途中,在四川省绵阳市境内时,遭到佯装货主搭乘车辆的歹徒袭击,导致姜x死亡,xx重伤。事故发生后,原告及时向被告报案,但在请求赔偿时遭到拒绝,引发本案。
原告投保时,被告名称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xxx支公司。2003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更名并重新注册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发起设立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同时,经国家保监会批准,将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和相应的财产保险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xx支公司的名称也同时变更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支公司。被告向xxx人民法院提交的答辩状,对自己的名称仍称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xx支公司。因此,本案被告是适格的。
由于被告在原告投保时没有按照《保险法》规定向原告提供保险条款等法定文件,原告无从知道各险种的具体内容和责任范围。本案诉讼后,原告依法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法院查封的质押在xx县农行的保险单据中,也没有保险条款等法律规定的必备文件,说明被告没有向原告履行《保险法》第17条规定的告知义务。因此,正确解决本案,首先应当确定本案所涉保险险种的内容和责任范围。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使用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有两种。一种是保监会制定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2000版),其中包括盗抢险、车上责任险等险种。另一种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自己制定的《营业用汽车损失保险条款》、《机动车辆损失保险条款》、《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附加险条款》等保险条款,其中包括车上人员责任险、车上货物责任险、火灾、爆炸、自燃损失险等险种。本案中被告出具的车辆保险单记载的险种是“车上人员责任险”,因此,本案应当适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自己制定的《车上人员责任险条款》。
1. 原被告之间的保险合同已经成立,且合法有效。
2003年6月20日,原告为xx-40778号车投了包括车上人员责任险在内的五个险种,并依约交付了保金。被告向原告出具了保险单、收费发票,双方保险合同关系依法成立,被告应当按合同约定为原告投保的车辆承担保险责任。
2. 本案车上人员伤亡属于意外事故。
本案保险车辆在行驶途中,因遭犯罪分子袭击,导致车上人员一死一伤,应当属于意外事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意外事故是指“意料之外的事故。”而民法理论所称的意外事件指“非因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是由于当事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偶然发生的事故。”本案中,事故并不是由原告方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完全是无法预见、不可避免的事件,是由于当事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符合法律上意外事故的构成要件,因此,应当是意外事故。
至于被告认为,保险意义上的“意外事故”就是道路交通事故,是荒诞的。首先,被告无法提供其声称意外事故等于交通事故的保险条款解释的文本,也无法提供自己引用的“法律”的具体条文,完全是根据自己创设的“条文”任意曲解法条。其次,刑事犯罪不属于意外事故,也不符合《保险法》精神。《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险条款中有关无法犯罪行为作为除外责任含义的批复》(保监复(1999)168号)第五条规定:“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或故意犯罪行为构成除外责任或责任免除,除保险合同有明确的约定外,应理解为被保险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与保险事故的发生应具有因果关系。”本案犯罪行为是第三者实施,因而不构成保险法意义上的免责条件。
3. 原告对本案司乘人员的伤亡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遭受人身伤害,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本案受害人xx、姜x系原告雇用的人员,受到伤害是在从事职务活动时造成的,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原告对二人的伤亡应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被告承保的《车上人员责任险条款》第一条规定,“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保险车辆上人员的人身伤亡,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负责赔偿。”本案显然符合条款规定的各项条件,被告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退一步讲,如果原告与被告对条款含义的理解有歧义,按照《保险法》第31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根据这一解释原则对《车上人员责任险条款》第一条规定进行解释,被告亦应承担本案的赔偿责任。
1. 被告没有主张被告存在免责事由。
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被告主张不承担保险责任的抗辩理由主要是免责事由的存在,对此,被告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本案诉讼至今天开庭,被告未主张并且举证证明本案存在《车上人员责任险条款》第二条约定的免责事由,只是力图将意外事故的概念偷换成交通事故,以逃避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所以,本案不存在免责事由。
2. 本案免责条款无效。
《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2000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对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明确说明’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2000)5号)指出,保险法“所规定的‘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在与被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之前或者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于保险合同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被保险人注意外,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代理人作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本案中被告在原告投保时,仅给了原告一张保险单和一张收费发票。可以说,到今天为止,被告也解释不清原告所投的保险适用的是那一个条款,所以,被告没有履行《保险法》第十七、十八条规定的告知义务,因此,根据《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本案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无效。
综上所述,本案事实清楚,法律责任明确,希望法院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以上意见,望合议庭合议时充分考虑并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