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2-06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提交了一份电话录音,声称是原告报案时的录音。录音中有一名男子自称是出险车辆的驾驶人。这与原告提交的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书中所认定的驾驶人不一致。法庭需要确定哪份证据应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不仅涉及适用法律规则,还需要综合考虑人情常理、生活经验、证据形式和立法原意。
首先,被告提交的电话录音是否可以作为唯一的认定事实依据?原告认为,这只是一次报案电话,其目的只是告知保险公司发生了保险事故,并不是在确认驾驶人身份。报案人在电话中回答驾驶员是谁时曾停顿,说明他并未认为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保险公司在报案电话中没有提醒报案人电话被录音的事实,也没有告知回答可能成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因此,电话录音不能作为唯一的认定事实依据。
其次,公安机关出具的事故发生证明应如何看待?被告认为,该证明只是确认车辆损坏的事实,并不认可驾驶人身份。然而,该证明上有驾驶员的手书和派出所的盖章,这表明公安机关认可了驾驶人的身份。如果公安机关只是确认出警记录的真实性,那么盖章应该在出警记录的右下角,而不是在事故发生证明的字体之中。因此,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应被视为认可驾驶人身份的证据。
最后,保险公司的态度矛盾,既支付保险金给第一受益人,又对驾驶人身份产生争议。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银行汇款回单,保险公司在得知电话录音中报案人自称为驾驶人后,没有进行任何调查,而是支付了80%的保险金给第一受益人。这表明保险公司认可了保险事故符合赔付条件。保险公司后来才对驾驶人身份产生怀疑,这是为了逃避赔付责任。保险公司的这种矛盾态度显然是不公正的。
根据《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中并没有受益人的概念。受益人的概念仅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被告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规定第一受益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根据《保险法》规定,被保险人是指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无论是否指定受益人,被保险人仍享有保险金请求权。
根据公平和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后应享有保险金请求权。如果按照第一受益人条款,权利却归于享有抵押权的第三人,违背了公平原则。此外,第一受益人条款违背了合同效力的原则。
王xx从中联重科购买吊车,但未完全支付购置款,中联重科作为以融资租赁为经营范围的公司,便按照行业惯例将车辆过户给王xx,未支付的车款则以车辆作为抵押物进行担保。因此,王xx和中联重科实际上存在抵押权的关系。
本案为原告与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纠纷,原告和中联重科的抵押权关系与此并不相关,不能混为一谈。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抵押权人在抵押物发生损毁或灭失的情况下,有权追及该抵押物的保险赔偿金或其他赔偿。然而,抵押权人只能在抵押权实现条件实现的情况下才能受偿,且其权利应为在抵押人已经取得保险赔偿前提下的次级权利,不能直接将保险赔偿金据为己有。
南京大学法学院保险法专家认为,对于抵押权人以保险赔偿金受偿应区分车辆是全部损坏还是部分损坏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如果车辆全部损坏,中联重科作为抵押权人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条的规定优先受偿保险赔偿金。如果车辆部分损坏且已修复并支付全部修理费用,则应将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金支付给抵押人,以弥补抵押人为修复抵押财产造成的支出。
保险事故发生后,所有与理赔有关的材料都在原告的手中。中联重科并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请求,且保险公司是否可以援引免赔条款应慎重考虑。此外,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时未确认王xx是否具有特种操作许可证的情况下,草率地按照自行核算的数额进行赔付,原因值得深思。
原告认为,保险公司未与被保险人协商共同选定评估机构对修理费用进行确定,而是强行坚持以自己核算的数字为准。保险公司作为支付保险金的主体,自行核算金额必然会以较低的数字为准,被保险人不会接受。被保险人自行委托评估机构进行定损并支付修理费用,是因为保险公司不愿意配合评估的情况下,被保险人不得不自行采取行动以减少损失。被保险人已先行支付修理费用,并且按照评估机构的数额支付,没有任何故意扩大损失的行为。保险公司拖延理赔时间、压低赔偿金额的做法严重违背保险补偿损失降低风险的社会意义,损害保险行业声誉,法院应予以否定性评价。
以上是代理人的意见,请法庭审慎参考。
代理人:葛*
20xx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