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的可仲裁性问题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1
一、仲裁范围的限制
根据各国仲裁法及相关国际立法的原则,国际商事仲裁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争议。这意味着并非所有当事人约定提交仲裁的争议都可以由仲裁员行使实体管辖权。仲裁员或法院首先必须确定争议事项是否属于仲裁范围,并能够通过仲裁方式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争议事项可仲裁性问题。可仲裁性问题实际上是国家对仲裁范围施加的一种限制,即一些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解决,而另一些争议则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二、国际条约的规定
《日内瓦仲裁条款议定书》于1923年规定了仲裁协议事项的限制范围为“商事问题或者其他可以用仲裁方式解决的问题”。而《纽约公约》于1958年规定了商事保留条款。根据该公约,缔约国可以声明“本国只对根据本国法属于商事的法律关系,不论是不是契约关系,所引起的争执适用本公约”,从而将非商事争议排除在适用《纽约公约》之外。大约37%的缔约国,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等主要贸易国家,采用了此项保留。这些普遍性条约并未对可仲裁性和非可仲裁性进行具体划分,因为可仲裁性背后是一国的公共政策,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实际上是对仲裁范围施加的一种公共政策限制。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本国的公共政策决定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仲裁解决,哪些问题不可以。
三、国际通行做法
根据仲裁制度本身的特殊性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各国在确定仲裁管辖范围时形成了几项原则:1. 仲裁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平等主体。2. 仲裁事项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实体权利。3. 仲裁事项是民商事争议,一般表述为“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争议”。
中国商事仲裁的可仲裁性问题
一、我国《仲裁法》的规定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2条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进一步规定了不能仲裁的纠纷,包括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这两条规定分别以概括和列举的方式界定了中国商事仲裁的适用范围。
二、刑事案件的不可仲裁性
涉及犯罪的刑事案件显然是不可以仲裁的。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受理的案件中,曾有当事人以此为理由提出管辖权异议。例如,在**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KindFullLtd.一案中,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退还货款并赔偿损失,称其已向被申请人支付了303,000美元货款,但未收到合同项下的货物。而被申请人认为,货物的装船人和交单人伪造了提单和品质证书,骗取了货款,并已向洛杉矶警方和美国联邦调查局报案,因此认为本案涉及诈骗,属于刑事案件,而非经济纠纷,不应提交仲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