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05
工作岗位是劳动者工作内容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劳动合同中必备的条款之一。然而,在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员工必须服从。”这一条款的法律效力引发了许多劳动争议。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劳动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使得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尚未完全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用人单位凭借其优势地位,为减轻自身负担,擅自调动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并以此为由减少薪水、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导致侵害劳动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直接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劳动者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无法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可以另行安排工作;二是劳动者无法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可以调整工作岗位。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5条的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必须经过双方协商同意。
在一起案例中,该电子公司擅自变更石-亮的工作岗位,导致石-亮工资降低,最终被迫离职。然而,石-亮并没有过错,因此该电子公司以此为由不支付石-亮经济补偿金是不能成立的,乌市中院维持了原判。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特别解除权。劳动者无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但前提是出现了法定的事由,并且只有在用人单位存在过错行为的情况下,劳动者才可以行使特别解除权,并有权获得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