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的认定法律知识

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07

 
365588
有社会就有劳动,劳动是社会的基础;随之产生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中的一方应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另一方是自然人。劳动关系的主体类型较多,那么,属于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有哪些呢?在这里,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方便您的了解。

1.员工

员工,又称农民工、雇员、雇工、受雇人、劳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员工的范围包括蓝领工人、医务工作者、办公人员、教师、社会工作者、中产阶级从业者和底层管理者,但不包括自由职业者和自雇佣者。

2.工会

工会是劳动者(雇员)组成的旨在维护和改善其就业条件、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权益的组织。工会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来代表劳动者(雇员)在就业组织和整个社会中的权益。

2.1 工会的职能与行动方式

工会的职能包括代表职能、经济职能、社会民主职能和服务职能。工会的行动方式主要有劳动立法、集体谈判、直接行为、互保互助和政治行动等。

2.2 中国的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

工会的任务包括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和参加企事业的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代表和组织职工实施民主监督、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支持企业行政的经营管理、动员和组织职工参加经济建设、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素质。

工会的职权主要包括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代表职工与企业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进行监督;对企业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职工代表大会是中国劳动者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3.雇主

雇主,也称雇佣者,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并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在中国,雇主是一个新的概念,在现行的劳动立法中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是普遍用“用人单位”。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4.政府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行为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在劳动关系的运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体现为作为雇主的政府、作为调解者、立法者的政府以及三方机制中的政府。

三方性原则强调法律不仅要规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同时规定作为第三方的政府的权利和义务。三方性原则表明了劳动关系制度对公共权力的承认。

延伸阅读
  1. 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工伤与雇工损害赔偿之内容的比较
  2. 一、事实劳动关系的分类
  3. 张成兵与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上诉案
  4. 私人家教的劳动关系问题
  5. 涉外劳动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法

劳动关系热门知识

  1. 身体受到一般伤害的赔偿项目
  2. 实习合同的解除权利与责任
  3. 包工头签订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4. 劳动关系转移及经济补偿
  5. 劳动合同解除后的补偿金计算方法
  6. 农民工维权:合法途径解决工资拖欠问题
  7. 工作经历
劳动关系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出国培训协议范本
  2. 劳务协议书范本
  3. 快递公司劳务合同范本
  4. 酒吧规章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