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24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从1997年开始,为了实现国企三年脱困,国家除了要求在国企领域本身进行改革外,还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来剥离国企的负担。
为了拯救国有企业,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
国家通过注资来支持国有企业,帮助其渡过困境。
国有企业通过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获取资金支持。
国家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将企业的债务转化为股权,减轻企业负担。
国家设立中央储备金,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
国家提供贴息贷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国家在以上措施上投入了2万多个亿的资金,以拯救国有企业。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其中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比2003年增加了10家。到2008年,在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当中,央企占到80%。
在央企效益大为好转、实力迅速膨胀的同时,来自于社会各界针对央企的质疑和非议也越来越多:
央企对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享有独占、垄断地位,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这不仅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例如,中国石油的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7%,天然气国内年产量占全国的80%,炼化产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移动控制着4.57亿户的移动通讯市场,垄断着十几亿百姓生活必需品。
央企的脱困,并非源于央企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是把老百姓的钱填进了国企的黑洞,由全民买的单。此外,资产资本化也被一些专家看作是央企这些年加速发展的秘密所在。
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央企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与它们占有的社会资源、享受的各种政策优势相比,并不相称。实际上,央企利润的80%以上来自少数几家垄断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要么经营困难,要么产能过剩,要么因为政策因素每年面临大面积的政策性亏损局面,央企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