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1-05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大陆往往会选择仲裁作为处理争议的方式,并选择一家外国仲裁机构进行听证和裁决,以确保中立和可预知的结果。
外国投资者选择外国仲裁机构的背后假设是,境外的仲裁机构能够提供中立和可预知的结果,从而管理风险并尽早解决争议。在中国,一旦仲裁裁决作出,通常是不可对外国仲裁裁决提起上诉的,因此仲裁裁决具有最终性和强制力。
然而,最近的决定表明,中国法院在决定仲裁协议是否有效时一直在适用当地法律。
商业合同的适用法律通常由合同条款明确指定。然而,仲裁协议在法理上与商业合同的范围不同且独立,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这意味着,仲裁协议和实质性的商业合同可能适用不同的法律,为仲裁协议选定适用法律是不寻常的。
中国法院在涉及仲裁协议的法律问题上一直在适用不同的法规。在某个案件中,法院裁定仲裁协议的适用法律应与更广泛的合同的适用法律一致。这样的裁定可能使仲裁协议失去法律效力,包括那些使用国际商会推荐的标准文本的协议。
相反地,如果一方选择让国际商会在巴黎进行仲裁,可能会被迫进入中国的法院诉讼程序,从而拖延时间。这是许多合同起草者忽视的问题。
幸好,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其中一条明确规定,在决定涉外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时,应适用仲裁地法律。
如果这一建议被采纳,将会加强许多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因为对仲裁协议合法性的异议将由仲裁国的法律决定,而不是中国的法律。这将推动中国朝着公认的国际惯例方向迈进,并有助于使商业协议产生可预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