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8-23
根据笔者观点,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撤销权仅仅是司法监督权的一种表现。其审查范围仅限于是否存在法定的撤销情形,并不直接解决当事人的民事权益争议。而且这类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度。鉴于这类案件在程序上的特殊性,建议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这类案件的审理规定专门的特别程序。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诉讼环节,例如一些案件可以直接实行书面审理,从而提高办案效率并节约诉讼成本。
《仲裁法》没有规定必须通知仲裁相对方参加诉讼。但是,在审理中,如果仅审查申请人单方面的意见和证据就作出裁定,特别是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难免会有偏颇之处。而且没有双方当事人的诉辩抗衡,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涉及仲裁相对方实体权利时,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平衡诉讼权利的角度出发,建议不论申请书是否要求,都应将仲裁相对方列为被申请人,并给予其向法庭陈述意见的机会。
根据笔者的观点,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只有当事人才具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资格,法院不能受理案外人的申请。如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参加仲裁的权利和实体权利)受到侵害,他们可以作为被告参加仲裁,并提起侵权诉讼以获得司法救济。
仲裁以不公开为原则,只有当事人协议公开才能例外。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主要理由之一往往是“仲裁不公开进行”。然而,法院审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时必须遵守诉讼法的规定,以公开审判为原则。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仲裁法》赋予法院监督权的目的是设置保障机制,确保仲裁的基本公正。形式上是否公开审理对法院正确行使监督权并无太大影响。在没有约定公开仲裁的情况下,法院对这类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可能完全背离被申请人选择仲裁的初衷。特别是在申请人的申请被驳回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建议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设立公开审理的例外条款,以规定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应引用《仲裁法》的相关规定。
《仲裁法》只规定了在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申请后,如果法院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会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并裁定中止撤销程序。如果仲裁庭拒绝重新仲裁,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撤销程序。然而,还有一些具体环节需要进一步细化。例如,如何区分重新仲裁的条件和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笔者认为,从立法本意和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如果存在没有仲裁协议、争议不具有可仲裁性等导致仲裁庭对争议没有管辖权的情况;国内仲裁中仲裁庭的组成不合法、仲裁员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涉外仲裁中仲裁庭的组成违反仲裁规则等情况,不宜采取重新仲裁的方式,只能撤销仲裁裁决。另外,法院应以何种形式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通知是否应阐述重新仲裁的理由、重新仲裁应在多长期限内作出以及仲裁庭一旦重新进行仲裁,法院是否应裁定终结撤销程序等问题,都需要法律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