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6-22
根据担保法第89条的规定,定金在法律上有两个方面的效力:(1)在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这是在主合同履行情况下的效力表现。(2)在发生违约的情况下,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这是在主合同不能履行情况下的定金罚则。
定金罚则的适用条件首先是违反有效合同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在违约责任存在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定金罚则。其次,定金罚则一般只能针对不履行的违约形态,对部分履行的情况,定金罚则只能针对不履行部分适用。有学者认为,只有在债务人拒绝履行和不能履行的情况下,违约定金才会发生罚则效力,而逾期履行和不完全履行只有在发展到不能履行时才会产生罚则效力。然而,我们认为,合同义务的“不履行”应当包括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迟延履行、不能履行等多种违约情形。
定金具有双向担保的作用,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惩罚违约行为,而在于担保或督促当事人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义务。任何违约行为都构成对设定定金担保目的的违反。因此,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可以适用定金罚则。
根据我国新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可以适用定金罚则。同时,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定金罚则的数额时,可以要求违约方赔偿经济损失。因此,定金与赔偿金可以并用。
对于因第三人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况,存在分歧。有人认为,不适用定金罚则。然而,律师认为,因第三人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况下,违约方仍应承担定金责任。这是因为定金罚则的目的在于对违约行为进行制裁,担保合同债的履行。如果因第三人原因而免除适用定金罚则,将使相对方在无过错情况下处于不利地位,容易给违约方提供“借口”,也容易滥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根据我国新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条款或者定金条款。对于违约金和定金能否并罚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违约金和定金不能同时适用,只能选择适用其中一种。另一种观点认为,违约金和定金的适用取决于定金的种类和性质,以及违约金的性质和完全赔偿原则。律师认为,在法律和司法解释尚未明确规定之前,应严格按照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要么选择违约金条款,要么选择定金条款,不得同时使用。然而,定金与赔偿金可以并用。
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定金担保条款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96条的规定,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并在到期时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因此,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向贷款人支付定金相当于减少了使用借款数额,而定金本身没有利息,借款应按照贷款利率计算利息。这对借款人是不公平的。另外,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借款合同只能适用保证、抵押、质押三种担保方式,不适用定金担保方式。因此,借款合同中不适用定金担保。